她是全国人大代表、国家非遗传承人,把1300年的古老艺术绣活
这几天如果你在两会会场外,会经常撞见媒体记者们追着一位穿着满族“格格”服的全国人大代表采访拍照。
3月13日当天,这位代表还现身CCTV-1《新闻联播》。
原来,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,祖辈是原满族正黄旗,而她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满族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。
她穿着的衣服,还有身上的配饰,很多都是渤海靺鞨绣作品。渤海靺鞨绣起源于1300年前唐朝时期的渤海国。渤海国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,而满族起源于靺鞨。如今以牡丹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满族刺绣品总称渤海靺鞨绣,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内涵。
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孙艳玲是全国人大代表、国家非遗传承人,也是一名快手主播。在两会期间,孙艳玲在自己的快手号(快手ID:1028035751)中,同步分享了自己本次两会期间穿着的5套满族服饰,每一件都独具特色。
孙艳玲说, 每天开会前她化妆和着装要花两个小时左右时间,但她想通过这样的方式,让大家对真正的满族文化有更深了解。很多人都是从影视剧了解到满族服饰,但是真正的满族服饰其实有非常多细微的考究。
第一桶金来自靺鞨绣:
从日本偶然带回的机会
孙艳玲6岁时就开始跟着外祖母张氏做渤海靺鞨绣。外祖母是个热心人,经常帮着左邻右舍绣一些门帘、结婚用具等。答应人家之后忙不过来,就给小艳玲买糖,吸引她一起帮着绣。
但按照孙艳玲的说法,自己小时候很调皮,并不喜欢刺绣。如果不是糖的吸引,自己当时可能不一定能静下来刺绣。
长大之后孙艳玲也没有从事刺绣相关的工作。大学毕业后,孙艳玲在北京从事影视化妆相关方面的工作,2001年回到牡丹江创办了影视化妆方向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。2005年,孙艳玲去日本交流,在日本认识了山本职业技能学校的校长山野先生。山野先生是一个在牡丹江出生的日本遗孤,在中国长到9岁才回到日本,对牡丹江很有感情。
在孙艳玲回国时,山野先生请孙艳玲答应满足一个愿望,帮自己的女儿绣一件和服。孙艳玲答应了,并带回家找自己的外祖母和母亲一起绣。绣了三四个月,终于绣完这件和服。
和服寄到日本,山野先生竟然要给孙艳玲三万块钱。孙艳玲说,当时自己母亲只有300块钱/月的工资,这笔钱是难以想象的。孙艳玲的母亲和外祖母坚持不要这笔钱。但是,这一件事也让孙艳玲发现,原来看起来很普通的渤海靺鞨绣如此受欢迎。
这个偶然的机会,使孙艳玲跟靺鞨绣的缘分再次开启,也让她赚得了“第一桶金”。接下来,山野先生又帮孙艳玲介绍了很多笔生意。孙艳玲的母亲和外祖母经常连夜赶制,但依然应付不了日本来的订单。于是,她在自己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里开设了渤海靺鞨绣的班级。
2007年开始,渤海靺鞨绣一步一步,开始申请市级、省级非遗,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那时候,民间已经少有靺鞨绣艺人和作品,孙艳玲因为一直在做渤海靺鞨绣而变得小有名气。
差点拒之门外的上海世博会,
为古老刺绣打开一扇大门
道路不总是平坦的。
在一段时间里,孙艳玲的家里堆满了绣品。
孙艳玲哭笑不得地说,一次有人去自己家里看到一副绣品想买,但是要拿绣品时,才发现一堆绣品被冻在了窗台上,是他们用斧头撬才撬出来的。可见是积压了很久。
现在回想起来,孙艳玲说,当时自己绣的多是自己爱人拍摄的摄影作品,基本还是画作的范畴;但却跟日常生活没有更贴近,有些曲高和寡了。
但是当转机来的时候,孙艳玲却差点拒之门外。
2010年,上海世博会召开在即。当地政府希望孙艳玲能代表牡丹江去参加上海世博会,孙艳玲却坚决地多次说“不去!”孙艳玲说,当时实在是捉襟见肘,去的话要十五六个员工,机票和住宿对当时的自己来说都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。
最后,区政府对孙艳玲说,先不用担心费用问题。孙艳玲才踏上了去上海世博会的道路。她完全没有想到,这一次到上海,她为自己,也为渤海靺鞨绣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。
孙艳玲带着自己的员工在上海世博会展出了7个月的时间。她说,有一次,去宝钢大舞台一周展示,每天竟然能卖出5万到8万的订单。一个小小的三五十元的绣品,有些人竟然要排大长队购买。那段时间,她们几乎每天都得到机场发航空件工人们都做不过来了。
完全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渤海靺鞨绣。
这让孙艳玲的心里又燃起了希望。那段时间,白天忙完自己的展台,晚上孙艳玲就抽出时间来,逛完了世博会所有的展馆,看了很多国外艺人和手工匠人是怎么做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。这让孙艳玲大开眼界,也有了自己的想法。她打算回去的时候不局限在画作绣品,而是扩大绣品的门类和种类。艺术品和收藏品级别的要有,小产品和日用品也要有。
孙艳玲感觉自己开启了第二职业生涯,有了新的憧憬。
向十余万人宣讲靺鞨绣,
如今有1372名绣娘
渤海靺鞨绣一度在民间难寻踪迹,即使在牡丹江这样的地方。但这些年来,孙艳玲已经向十几万人宣讲过渤海靺鞨绣,培训靺鞨绣二三万人。目前,在牡丹江,孙艳玲已经与1372名稳定的绣娘合作,绣出漂亮的靺鞨绣,销往世界各地。1300年历史的古老刺绣,重又焕发了活力。
为了传承和保护渤海靺鞨绣,孙艳玲在牡丹江开了一家渤海靺鞨绣博物馆,接着又在深圳开了一座满族刺绣博物馆。她希望渤海靺鞨绣能够受到更多年轻人的喜欢,也让深圳的年轻人给渤海靺鞨绣带来更多灵感。
孙艳玲在深圳的十几名员工,都是做创意设计的年轻人。他们还一起组织非遗进校园的活动。在孙艳玲心目中,要保持渤海靺鞨绣的活力,能不能让年轻人喜欢上它,参与进来非常关键。
正因如此,孙艳玲也开通了自己的快手号。她希望用短视频记录和展示渤海靺鞨绣的美。她会在其中一条视频中详细地说明了靺鞨绣的制作工艺,而在另一条视频中,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靺鞨绣让人惊叹这种民间艺术的精妙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、民族审美习惯的“活”的显现,它们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,并不应该仅仅存在于冷冰冰的博物馆中。只有生根于民间,被更多的普通人看到,非遗才能重新焕发活力。
快手用户遍布五湖四海,在全国各地均保持较高的渗透率,这让非遗能被更好记录的同时,也被更多的人看见,从而更好地扎根生长。而且,短视频的形式,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,互动起来。
像渤海靺鞨绣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被记录,就意味着多一次多一次被“圈粉”的可能,多一点传播融合的可能。近年来,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继承者都来到快手,记录下非遗在民间的点点滴滴,他们有人收获了粉丝,有人找到了新的市场机会,这也使得快手App内形成了非常好的非遗文化氛围。
记录就是一种保护和尊重。记录下来,就意味着非遗在民间传承的更多种可能。
正如孙艳玲所说,除了线下的实体博物馆,其实像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更是一个流动的博物馆。
关注“快手日报”
发现各样人生
ID:kwaidaily